因为一个旅游记录片,让我对摩梭族动起了好奇之心.原来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还蕴藏着这么一个奇特的民族和传统.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那"神秘的女儿国"的文化.女性在社会的地位崇高,家庭以母系为主.更奇妙的是男不婚,女不嫁,可以谈永远的恋爱.真好也!女子可以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男子又可不必负任何传统责任。没有婚姻束缚的生活真象是温雅的,没有吵闹纷争的,大家自由过活的,喜欢怎样就怎样!省了那繁文缛节,免了那关系崩溃.也许下一站该考虑进入这美丽的民族群间作个亲身考察和体验,继而整理出一个新的生活智慧也说不定.
摩梭资料:
摩梭人主要居住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四川摩梭人被劃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云南摩梭人被劃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左右人口。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与纳西语有共同之处,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稱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語裡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譯為「家屋」),祖母屋由兩根柱支撐,分別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須出自同一棵樹,女柱為根,男柱為幹,象徵「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脈,因些不能熄滅。家中所有重要儀式和聚會都在火塘前進行。
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輩有多名成員,則以有能者為當家,又有「舅掌禮儀母掌財」的制度。成年女性居住于二楼,称为花楼,其兄弟与舅舅则居住于一楼。只有花楼的房间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
摩梭人家庭成員為母系親屬,父系親屬並不屬於自己的家庭成員。
男性需要抚养自己的姐妹与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子女。因此,摩梭人最信任的人为自己的舅舅(称呼为“阿烏”),他们称呼自己的生父也为阿烏,以示尊敬。「阿烏」在後輩眼中地位崇高,亦形成獨有的「舅權」,就連生父要打子女,也要先得到子女的舅舅同意。因此被稱為「阿烏」是男性的榮譽,男性要通過「阿烏」身份來確認「男權」。此外亦避免讓母親、兄弟姊妹尷尬與不和。因為同一家族中的兄弟姊妹往往有不同生父,若對他們的稱呼不同,會削弱兄弟姊妹間的凝聚力,統稱「阿烏」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強化人們對母系家族的認同與感情。
摩梭人出生後由整個母系家庭的長輩共同撫養,對生母和姨母只有稱謂上的不同,而沒有親疏之別,也常常統稱為「阿咪」,有些摩梭人甚至不知道誰才是親生母親。對家中不同「阿咪」所生的子女,也視為親兄弟姊妹,而不像漢人那樣稱為表兄弟姊妹。
摩梭人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孩子擺滿月酒時,母親需要邀請父親出席並確認親子關係。在過年、重大節日時,子女必須去父親家中拜見父親,父親亦會送禮物給子女。子女有重大儀式如成年禮等,父親亦必須在場。但父親並不負責管教和供養子女,他們只需要管教和供養姊妹的子女,與外甥的關係比親子女親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親父」。
走婚
這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流行於永寧摩梭。男性和女性均不结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繼後或男性勞動力才會娶妻或招婿。青年男女日間多為集體活動,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础后,二人均同意,可以进行“走婚”。走婚时,男方只能在入夜后偷偷潜入(摩梭人称为“摩入”)女方“花楼”(即女方房间),与女方同床后,天亮之前离开(“梭出”)。这种走婚只依赖感情,与經濟等一切外界条件均无关。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后,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
有些摩梭人會與伴侶以正式的婚禮結合,但與父系社會的一夫一妻(摩梭人稱為「一妻一夫」)關係有所不同。正式結婚的夫妻大部份為招婿入贅,少數是女方外嫁。丈夫稱為「汗處巴」,妻子稱為「處咪」。婚後未必會同居,有不少正式結婚的摩梭人仍然居於自己所屬的母系家庭,財產亦分別屬於各自的母系家庭,子女亦由母系家族成員照顧。即使同住,母系家庭成員亦會幫忙照顧自己的子女,自己亦會幫忙照顧自己或配偶的姨甥、姪兒,經濟方面仍然以自己的母系家族為主。
這種夫妻關係解除亦較主流社會的夫妻關係自由,大部份沒有登記註冊,若雙方感情轉淡,或娶媳招婿的家族已有繼承人和足夠勞動力,只要經過家族同意就可解除婚姻關係,男入贅時子女歸女家,女嫁人時子女歸男家,亦有視乎實際情況協商的。婚姻解除後,雙方可各自與他人走婚,人們亦不會歧視他們。
2 comments:
这个地方我去过,湖水湛蓝,景色鲜明,我还记得早上我到湖边散步,听到湖水拍案的声音,摩梭族人穿着民族衣服,牵着马缓缓走来~~真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啊~~好想念
有机会也去看看吧!
哦,那有机会见面的话,可以听你的故事.对,有机会我会去.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