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10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

在陶渊明诗里出现的鸟类有很多种,其中有独立代表性的黄鸟、灵凤、神鸾、春燕、水欧、别鹤和边雁;也有普遍代表性的高鸟、飞鸟、惊鸟、奇鸟、晨鸟、众鸟、归鸟和林鸟等等;这些鸟都具比拟意义。鸟作为诗歌意象其实历史悠久,早在《周易》和《诗经》时期。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可以无所不比,譬如风代表高贵的理想、雁代表乡愁,鸣鹤代表和谐等等。由于鸟的意象千变万化,因此在陶诗里所引用的鸟类也有反映诗人心境的独特功用,表达了作者的某种精神和情思,此中有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底蕴。
为什么陶渊明常在诗歌里采用鸟的意象呢?是否因为他喜欢田园生活,而田园和珍禽又有密切的关系?抑或是他对政治上的某种现象有所不满而作出的抗议?要从陶诗中探讨鸟的意象及了解鸟比况人物的精神内涵,首先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遭遇。如果以此为主线,那么陶诗里鸟的意象大约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 象征内心寻求自由的呼声
(2) 比况孤独
(3) 象征清高

在陶诗里,几乎大部分的鸟都带有脱出樊笼的意思。作者以鸟自喻,希望象鸟一样奋翼飞起,冲出精神上的苦闷约束,有寻求自由的愿望。这种自由是和仕途约束成对比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明显地阐释了陶渊明的自然人生观,表明了他回归自然和寻求自由的心态,陶渊明的一生就是为了这种精神上的自由而奋斗。山林是属于鸟禽栖息之所,而田园却成了陶渊明精神上想依靠之处。精神上的自由和田园是密切联系的。

陶渊明笔下有关鸟类意象的诗歌以《归鸟》最具代表性,是陶渊明寻求心灵上自由的最佳写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诗人思想成熟的写照,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上的依托。“归鸟趋林鸣”(《饮酒》其七),“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其一),“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羁鸟恋归林”(《归园田居》其一) ,“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水鸥乘和以翻飞”(《游斜川》)等, 也都写鸟之归,回归自然的表现。陶渊明的归隐,让他得到了真正的人格自由,但却是以放弃事功为代价。

《饮酒》其四更形象地描画了他这样的心态:“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当官本来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可是实际上他非但没拥有这样的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和更珍贵的自由。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从形体上和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回真正的自由。

除此之外,还有“哀蝉无留乡,丛雁鸣云霄”( 《己酉岁九月九日》),描写另一种自由的境界。 蝉之哀,在于其生命的短暂,秋天还没有过完,它就无声无息走完了生命的旅程,代之以南飞的秋雁,在万里高空中飞行。而秋雁的存在亦是短暂的,带有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意,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和旷达超逸的情怀。那些凄残的物象便是现实中人的生活缩影。人生经常会遇到秋之重阳,哪有不经受风寒,不受苦难的呢?他主张在苦中寻乐。诗人在这里寻找人生的答案,寻求到人生的解脱。这样的解脱也是自由的声音。


《詠贫士七首之一》“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饮酒二十首之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读山海经》“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都是作者的自喻,有深沉的孤独感。通过诗中的鸟,说他的知己朋友都离开出仕去了,除了他自己迟迟出林,却很早就回归森林,与时态格格不入,不肯随波逐流,不肯轻易迁就流俗,宁愿变成“失群”、“独飞”、“自言”的鸟。为了摆脱政治上的污浊,他宁愿与众背驰而行,承受那沉重的孤独感,再三徘徊,几经劳力和焦心之苦,才遇到适合栖身的地方“孤生松”,这是孤独者的悲恸心声,“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需要很大的勇气,鸟的形象正好隐射了陶渊明内心深沉的感慨,也有感到失去知己的悲哀心声。《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噀田舍获》“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充满喜乐,却隐含着诗人处在饥寒的苦辛。以“鸟”衬托他迫切希望收获新粮,以维持生活,孤独地面对这生活上的穷困,却还是不愿攀附荣华富贵。

《拟古九首》其五:“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虽写的是两首曲子,但弦外之音,鸟代表了诗人的悲伤,对时事的伤感,对山河易主的悲愤。除了别鹤和孤鸾,诗人看起来是孤单而没有知音同调的。《饮酒》第七首“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所有生物的动作都停止了,到处都变得寂寞,归鸟趋林鸣的声音更是衬托出诗人寂寞的心声。但是这里的寂寞不属于悲伤的音符,而是充满喜乐的,因为诗人最终回到自己想要的地方。虽然不是众人之地,但这是个安身立命的所在,远离尘世的纷扰。
《饮酒》第十五首”斑斑有翔鸟,寂寂无行迹“”“斑斑”出自《后汉书。文苑传》 “不敢斑斑显言”,有显著的意思。陶渊明之所以用斑斑,是指当时自己门前荒凉,所以把鸟看得分外清楚,也隐喻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寂寂无行迹”加深了孤独的成分。大家都争先当官去了,而他却独自一个人回到家里。“欲有为而不能”,觉悟到仕宦的道路风波险恶,处在黑暗的时代里,他的决定归隐让他变成了与众不同,满怀沉郁深重的感慨与悲哀,流露出无限感慨悲凉的调子。寂寞和孤独是陶渊明精神世界的重要特色之一。

陶渊明的人生转换及生存方式,从形式上,不一定值得效仿,而从其精神实质上看,它的潜在价值无疑是巨大的。欣赏鸟物,却不把自己的感情加注到鸟物身上,描绘了他归耕后的恬静,无所营求的心态,才能纯粹的赏鸟阅物。“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把他的哲学思想形象化,“鸟”就是其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和象征。陶渊明诗中鸟的意象决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思想及文学基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