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11

彼得•潘综合症

最近有两件事,发生在公寓里,让我有所联想。

事件(一):
有一天,当我踏进电梯时,看见有趣的一幕。一个小女孩对身边的小男孩说:我不让你去我家。
小男孩嘴嘟嘟的望着小女孩,眼睛里发出挑战的眼神。然后很快的,电梯门一开,小女孩牵着妈咪的手准备出去,小男孩突然拉着小女孩的手问:你真的不让我去你家?小女孩来不及回答,门又关上,看着小男孩一脸的失望,觉得他好可怜,虽然我不知道之前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从我听到他们的对话开始到结束,他们已经要“分手”了。呵。

事件(二):
每逢星期六早上,如果人在公寓,一定会到5楼的泳池游泳。每次都是我一个人或偶有另外一对夫妇。上个星期,泳池突然多了一个UNCLE。公用泳池,有人是不奇怪的,我不以为意,照旧准备游个半小时。我每次都游蛙式,这次也不例外。可是在游了大概10分钟后,突然惊见下面有个人穿游而过,吓得我马上在泳池中央站起来。啥事?谁啊?怎么会这样?原来是UNCLE。站在泳池中央呆傻的我看着UNCLE游到泳池边,往上一跃,以为他要离开,怎知,他来个大翻身,往泳池里一跳,“啪”水花四溅。原本准备继续向前游的我,这时不是呆傻而已,简直想哭。这是哪里人啊?虽说是公用泳池,也不能这样啊?突然,我想到“神经病”三个字,促促离开泳池,飞奔回公寓。进电梯时,还疑神疑鬼的往后看。UNCLE啊,你不要7早8早吓我啦!尤其是这个7月。

从以上事件,我联想到最近一位爱在面子书发表谬论的老同学。他总爱在面子书说XX对不起他,需要道歉;XX还可以继续跟他做朋友;XX讲不过他;XX要Peace还是war?XX是卡达菲,他是奥巴马打击卡达菲;想念初恋情人等等。这位大哥有点像事件(一)的小孩那样,靠简单的表现来抒发他的不满,“我不跟你好”是他觉得惩罚对不起他的人的最佳方法,极度表现他的幼稚行为。此外,这位大哥又有UNCLE的爱现行为,但又不通过正轨,旁门左道,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又气又好笑。其实,表面上看,很多人会觉得这位大哥的举止让人讨厌,但是,如果认真关心他,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大家应该同情他。无论是表现如事件(一)的小孩,或是事件(二)的UNCLE,这位大哥的病得其实不轻,如果没有亲人认真关心他,给予适当的治疗,迟早他要入住精神病院,那是很可惜的事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哥患的是“彼得•潘综合症”。


摘自百度: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的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1966年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首次将这个角色与心理问题联系起来,用彼得•潘指代那些生理上是成年人而心理上仍是孩子的人。1983年心理学家丹•基利进一步使“彼得•潘综合症”受到社会广泛注意。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群体也被称为“成年青少年”。
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虽然已经到了而立甚至不惑之年,但他们的举止仍像小孩一样,无法为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他们拒绝成长,心智显得相当不成熟,始终充满不安全感和对不被爱和不被接受的恐惧感。


“彼得•潘综合症”患者表面看似自信甚至有点傲慢,但是表象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和优柔寡断。这些人总喜欢寻找借口或者编造谎言,以掩盖自己面对成长烦恼时的无能为力。他们通常是夸夸其谈的空想家,而且总能利用这些无法实现的想法逃避责任,将过错推卸给别人。这些彼得•潘们沉迷于对青春的幻想,往往自认为仍然处于豆蔻年华,拒绝承认自己已经成年;他们惧怕孤独,但在社交过程中只会接受、索取和批评,丝毫不懂如何给予他人以爱或关怀;他们将承诺视为阻碍自己享受自由的绊脚石;他们自己不愿承担责任,但却对别人加以苛求;他们永无满足, 但却从不主动地设法改变现状。一般情况下,这种心理疾病源于患者在童年时期遭遇的客观或主观的情感缺失。长大成人之后,这些人仍然会感到缺乏保护,而且会在陌生事物面前感到焦虑。

“彼得•潘综合症”患者通常需要有人陪在身边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扮演这个角色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兄长或配偶。这种心理疾病较多出现在男性身上,而且他们通常会忽视病情,直到某个危机时刻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且面对现实生活。他们总是感到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对别人挑三拣四,却很难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帮助这些彼得•潘们尽快成长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他们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承担一切后果。当他们怨声载道时,应当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变现状,而不是代替他们承担责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轻微的peter pan,所以有时会有童心未泯的表现,那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像这位大哥那样,过了火头 ,就必须进行治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希望他的家人能尽早发现他的病,好好处理。祝福他。

2 comments:

莎莎妈咪 sab said...

喂。。。你还是忍不住“下手”(下笔)了。。。呵呵呵:P

佩芳 said...

haha. It's not " ren bu zhu". In fact I planned to write about this long time ago, but no time and almost forget until recently I see the kids & un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