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虽然被老舍本身评为他的失败之作,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厉的批判,直接导致老舍的噩运, 但认真读起来,自己却非常喜欢这一部小说。小说里多处的讽刺文字,不只是反映当时作者所处的黑暗社会,即使在现在这个年代看来,又何尝不也是另外一层次的影射呢?小说所揭示的不仅是代表一个国度的丑陋,它可以是跨时代和时空的,读起来有共鸣的感觉,个人觉得《猫城记》的讽刺效果非常成功。小说中呈现的讽刺是活跃、灵活、玲珑和幽默的。虽然不是看了让人直觉地发笑,但它能够借托人物情节精细的描写,让小说的幽默在不经意间,表现得有声有色、有骨有肉,看起来觉得真的有这等事(的确有这等事)。
把讽刺埋伏在这样的笔触之下,骂人骂得不露痕迹,让人看了痛快,以前也好,现在也好,这样的小说应该都能激起读者的一些共识吧?除非那麻木的意识被社会的丑陋给蒙蔽了,或者说意识已经习惯于丑陋的麻木,让人一点也看不出一点端倪来,那即使是老舍写得再好,小说也只不过是供娱乐、消遣的物品,什么意义也没有了。读《猫城记》,让我想起若干年前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两本书、两个时代、两个不同背景的作者,我却不能不把他们联想在一起。他们都把人间世态的黑暗,用幽默的语调,通过白纸黑字,坦然地解剖和分析,对文化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探讨,无可否认的,都给于严厉的批判。字里行间骂的是中国人,可是深一层细读,那些陋习何止只是属于一个民族?
读《猫城记》,感觉上让自己有点像阿Q。看见四周的环境一日不如一日,忿怒却无法化为力量,惟有借用这样的一种精神胜利法,让自己从读作中,寻觅那短暂的精神安慰,借机通过小说,假想所有的社会黑暗得到应有的反击和惩罚。读《猫城记》的痛快,是建立在理智与感性的交叉点上,希望借阅读的有感而发,探索一下目前的社会状况和《猫城记》中的种种寓题如何的不谋而合。
小说里提及猫人的种种恶习如吃毒、自私、贪婪、懒惰、腐败等等,其实都在间接的影射人的劣根性。虽然批判的中心带有悲观色彩,似乎整个猫国的人都没救似的,但这样的批判其实是有进步意义的。甭说当时老舍处的时代,即使是现在,这些陋习何尝有所改善?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也许科学已经超越我们可以想象的尖端,但人类的劣根性终究还是存在。科学与文明,人类到底还是越走越落后,人性本善到底还能与两者并进吗?
“校长大概是该杀的,看这校址的建筑,把钱他全自己赚去了,而只有这些土堆成围墙。为学校的而私吞公款,该杀。” 让我想起国内一些无良的建筑商,唯利是图,偷工减料,结果土崩时,因为地基和建筑的结构出现问题,导致许多人无辜丧命。再看四川的地震事件,如果不是这些人,可怜的学生们需要有那么多人走上牺牲的道路吗?也许不能说是“牺牲”,应该是被这些“该杀”的“谋害”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始终没有把人的劣根性唤醒。我想当时老舍也好,现在的柏杨也好,即使是从鲁迅开始,何尝不想用文字唤醒那麻木不仁的人性,但我想他们的文字起的作用是微小的,仍然有太多的象猫国那讨厌的“绿蝇”一样,盖满每一个角落,根扎得实在太稳了,怎么拔呢?他们提及的只有中国人,但我觉得这样的丑化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的任何一方随手一拈,到处皆是。
“我以为那一个政治主张,必须由经济问题入手,无论哪种政治改革,必须有改革的真诚。可是我们的政治家就没有`一个懂得经济问题的,就没有一个真诚的,他们始终以政治为一种把戏。” 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不只是在中国,政治在世界舞台上永远是那么的精彩。每天有滑稽的、胡闹的、悲哀的、政治把戏在上演。远的不说,就谈马来西亚吧,政治家们的把戏层出不穷。说什么改朝换代,结果换汤不换药,政治家照旧谈他们的大志,人民仍然在政治巍巍的舞台底下默默地挨住眼泪,无从哭诉。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老舍的批判视野。政治为何被说成是黑暗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一个“贪”字。贪财、贪权、贪荣誉。老舍的时代,我们的时代。看世界上有那许多的贪官污吏,就是把政治酝酿成这样的乌黑难看,变成没有意义的组织。老舍的眼光独到,把这种弊病绊倒,让读者闻到讽喻的味道,又不失其幽默。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跨时代的政治情况,很有意思。也许所有政治家都应该读一读老舍先生这一句用心良苦的话吧?不能醒过来的政治家是时代的悲哀,一代接一代,悲歌永无止境。
“猫人的怎样怕我--只因为我是个外国人。”30年代如此,21世纪还是如此。简单的拿国货来谈吧,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些人喜欢讲品牌,譬如什么“耐基”(NIKKI)、鳄鱼(CROCS)的。一谈起本地货,就会听见呼哈怪叫的声音,说什么本地货不堪使用等等。甚至一些政府官员,一点也不汗颜的大声辱骂年纪大、动作慢的老人;可是遇到老外,却嬉皮笑脸的,用一股让人听了可笑的英语在乱刷。老舍对文明的批评,对社会的批评,在《猫城记》里表露无遗,借鉴看现今的世界,一样有指斥作用。外国人,只是一个分辨肤色、文化和地域的词汇,到底上都不还是人吗?为什么就有人特别崇拜那所谓的“外国人”,而降低自己的民族尊严呢?
“我要是打死人,只须损失一些迷叶。迷叶是一切,法律不过是几行刻在石头上的字;有迷叶,打死人也不算一回事。”这里的幽默不是同情的,而是严厉的批判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读了打从心底愤恨。不是可笑的一句,但话中之意,让人对那种现实批判展开毋庸讳言的耻笑。现今社会的司法薄弱,贪污处处,不也符合了老舍这一段描写吗?什么法律是公平的,大概是纸上谈兵时才用得到吧?又或者是某些人需要一个堂皇讲稿时而备?这里的幽默对“法律”的质疑,作了剥茧抽丝的探讨。
以上种种,如果严格从时代角度来看《猫城记》,也许会让年轻的一代产生隔膜,除非对老舍生活的时代非常了解,不然就很难诠释小说所指的特定背景与历史内涵。但如果从21世纪的心态来看的话,不难发现《猫城记》的内容,无论从古至今,都能担起“唤醒”的作用,一本书,几个时代,任何年龄层,都受惠无穷。
老舍这部作品也许有许多人觉得有点荒诞。但我却觉得有标新立异的可圈可点。从众多小说中,大家都在探讨、分析国民问题之时,如果都平铺直叙,那么也许《猫城记》也会像一些小说那样,看了之后,只会变成心中一小块的天地而已,很快的,随时间慢慢的沉淀在记忆的某一个角落,完全起不了作用。象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说的:“生活似乎远非‘如此’,仔细观察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如果作家是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如果他能写他写的而不是写他必须写的,如果他的作品能依据他的切身感受而不是依据老框框,结果就会没有情节。”老舍的《猫城记》在题材的选择上,配合主题,用猫国、猫人、迷叶、火星暗喻现实的人和物,不但带出讽刺的目的,也不失其创造的独特性。从小说的进展可以展现老舍的想象力之强。在30年代,科技对火星的诠释还很有限,可是老舍却能很有逻辑的把情节层层递进,把荒诞的科幻贯穿全文,却不失其故事进展的脉络。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怪,反而痛快 !
每一个猫人的特点都是普通人的化身,通过猫,把人性善恶一层层剖开。看似科幻的猫国世界,却那么的真实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恶习,从30年代到现在,未曾遏制。我想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样的大作家,只能用笔发泄他们的不满。人性,国性这类根深蒂固的落后,看来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飞月球而有所改善,这是千年不变的悲哀事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